2023 均一實驗高中 中學部實驗課程與計畫

突破舒適圈 在挑戰未知的經驗中認識自己

均一實驗教育培養學生在自我探索與認識的過程,看見自己的人格特質、學習潛能與天賦,培養「做人、生活、做事」的素養。「創意學群」以藝術、建築、餐旅為課程發展主軸,讓學生在高中階段發展興趣及獨特天賦。

高中三年課程的規劃從高一試探學生學習特質開始,並分流進到各學群基礎課程,高二展開深度學習與探討,高三發想創意並實踐所學,以 109 屆當代藝術學群學生為例,在高二年度劇場演出音樂劇《悲慘世界》。演出前,老師便在戲劇藝術的課程中帶入種族、宗教與階級的議題,透過文本分析引領學生重回十九世紀的法國,理解政治與經濟的背景,以社會學的視角探討何謂正義與真理,結合音樂與肢體,理解每一個角色,再於舞台上呈現角色特質;高三則以實驗劇場的形式發想創作。每一屆學生的特質都不同,109 屆學生較擅長肢體與音樂,藝術老師便結合肢體律動、舞蹈及音樂,以「夢想」為題,向自我提問:在夢想的路上、我們遇見什麼?歷經探索、迷惘、挫折、蛻變,串起每一段成長中的珍貴記憶。

當代藝術|109 畢業生 蕭柔恩(淡江大學 西班牙語文學系大一)

畢業公演和年度劇場所演出的舞台呈現截然不同,畢業公演是我們的創作,以純肢體的實驗劇場為展演呈現,音樂創作、舞蹈編排、視覺設計都由我們集體發想,主題為「夢想」,述說在體制之間的拉扯、對嚮往的掙扎,用最真誠的方式,把這三年的故事說給大家聽。年度展演,雖然青澀卻無比真誠,在途中不可避免有些磕撞,也因爲這些挫折,讓我們從中學習,並蛻變成如今的我們;畢業公演時,我們已是有默契的夥伴,擁有一種更為內斂的真誠,學會透過「藝術」傳遞感受,讓台下的觀者能深刻的被打動,而身為表演者的我們,也感受到同樣真切的溫暖。

綠能建築通常是其他學群的協助者,課程年度規劃時,由當代藝術及綠能建築學群的講師,決定演出劇碼後定調舞台呈現的方向。是「演出者」的需求重要?還是「舞台設計者」重要?每年進入年度劇場製作必提的疑問,這個大哉問得靠講師群引導思考、幾次爭吵的磨合過程中,才能看見彼此的需要。

在全球邁向永續發展時,綠色能源與永續居住是當代建築所關注的議題,因此在「輕構造建築」的課程中,以「光電小屋」作為課程發想製作模型,認識再生能源與綠色能源,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,期待未來透過專案規劃實踐於校園。

綠能建築│109 畢業生 徐翊軒(東吳大學 政治學系大一)

這三年,綠能建築對我展現的是一種思維工具,也是一種態度。老師常常鼓勵我們開拓自己的思維,不要侷限在自己熟悉的事物,想大一點、特別一點。為了培養這種態度,我們多次與當代藝術與藝術領域課程合作。例如 2023 年 6 月的畢業公演、藝術節展覽或是 2022 年的年度劇場與藝術節演出,綠能建築扮演的就是劇場設計與實作的角色。

年度劇場是我們第一次與當代藝術學群合作,在不斷摩擦與調和的過程中,我們認知到必須要把焦點投放在兩方共同的目標:以不一樣的方式詮釋《悲慘世界》這經典鉅作。第一次劇場設計難免有許多對舞台的幻想與期待,但是這些期待在討論時逐漸失焦,雙方都忽略了劇場中最重要的元素「演員」,在設計時過於注重劇本樣貌與畫面設計,忘記把演員彈性的需求放入劇場設計當中,這使得我們的構思無法滿足演出者的需要,從起初的不理解造成不愉快,到願意互相討論、傾聽對方的意見,漸漸讓我們學會如何更全面的認識問題,並找到最好的設計方向。

國際餐旅學群以烘焙、主題料理為學習內涵,透過餐飲服務、款待服務及國際禮儀課程,培養學生待人接物、禮儀文化及餐桌美學,年度節慶的感恩餐會,是主廚帶領學生展現餐會執行能力,從餐的設計、練習製作到餐會內外場執行,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溝通與團隊合作。

國際餐旅│12 年級 羅樂

均一的國際餐旅課程中,我們不只學習料理,或認識如何經營旅館跟民宿,我認為最大的一個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。

一個好的餐廳或是飯店之所以會好,是因為他們可以在客人提出要求前,就能觀察到需求,這樣的能力要特別練習才可以做的到,而且這種事情不只是服務業會用到,學會察言觀色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領先其他人一大步,當別人還在等待指示的時候,你已經從肢體語言得知他人的需求,在人群之中脫穎而出。

在學習做料理的課程中,也不是要我們做出非常厲害的料理,反而是學會怎麼運用不同的食材做出不同的菜色,也會學習運用當地的食材做出屬於在地的特色料理。

選擇國際餐旅不是因為之後要往餐飲業發展,而是希望透過國際餐旅學會不同的技能,讓我之後在其他領域中有著不同的做事角度。

社會參與實施計畫

身體力行 看見成長的蛻變

均一學校給予學生的學習,從校內的多元發展延伸到校外的磨練與探索,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與處事態度。

國中以服務學習為目的,從先瞭解見習單位的工作內容,思考自己想要的學習環境、練習寫見習申請,累積學習經驗,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反思所學;高中的學生則透過職場實習,踏出慣性的舒適圈磨練心智,在真實世界學習解決真實的問題,在職場中探索自我,幫助學生看見自己的學習特質,突破限制,進而開發潛在能力。

企業的組織文化與待人接物,往往傳遞經營理念的價值,學生在實習中理解職場承擔的責任與處事態度,從 2017 年至今,與均一合作的企業 ( 單位 ) 除了公益平台外,也包括:老爺酒店集團 ( 台北、礁溪、知本、台中 )、誠品行旅、雲門舞集舞蹈教室、安捷航空 ( 台東飛航訓練主基地 )、陳沛淳建築師事務所、椰子海岸民宿、果實文教基金會、科華文教基金會等,120 個實習機會涵蓋觀光事業、藝術產業、建築設計、教育推廣及一般行政。

透過短時間的社會參與,便可以看到學生的蛻變,在校外的觀察、學習,挑戰能力範圍外的事務,學習解決問題、溝通、與人合作,更將這些成長與能力,再度帶回學校,成為更自信的人。

慢食節志工│8年級 王鉯瑈

因為父母曾經是慢食節店家,很喜歡慢食節的氛圍和理念,因此選擇擔任慢食節志工,在慢食節的活動中我看到了早餐有很多元的選擇,原來食物的烹調方式可以這麼多樣,發現可以利用植物的葉子,折成不同的樣子來當成餐具。慢食節的精神是提倡環保,在這擔任志工,也讓我意識到以後出去玩可以帶著自己的餐具,落實環保精神。

安捷航空│12年級 黃澤宇

這次實習,我選擇最有興趣的領域,我們雖不是飛機維修科的學生,但也透過實地的觀察,看每天飛行的歷程,透過詢問和身體力行的實踐,學會了如何幫飛機維修,在機坪上學習幫飛機加油,在訓練中心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機師,更在每一位教官的分享中了解一名飛行員應有的素質。這是我們平常所接觸不到的領域,這些寶貴的經驗就像一絲絲的羽毛般,慢慢的成為一雙可以帶領我在未來飛翔的翅膀。

雲門舞集 舞蹈教室│12年級 蘇綵婕

職場和學校不一樣,除了與主管、同事之間的相處方式有別於和同學、老師相處,變得比較正式,與客戶溝通更是一大學問,以深度體驗活動為例,有很多人會藉由這個活動認識雲門教室的課程,是引進新學員的好機會,當我在一旁聽主任與客戶對話時,主任都會注重對方的心情、想法,提供對方最好的方案,我也了解到跟小孩溝通不難,跟家長溝通才是最困難的。職場不像在學校,哪裡做不好還可以有修正的機會,如果沒做好可能就會損失顧客,我雖然沒有很多與客戶談話的機會,但也從別人的對話中學習,認識到職場的樣貌。

走進夏威夷 

乘著航海文化看見教育

台灣被視為南島語族的起源,南島人冒險心強烈,航海成就獨步全球,他們對海洋知識的熟稔及高超的造船設計,發展出南島航海文化的特色。今年 9 月,莊信鴻、高睿哲及黃柏融三位教師參與夏威夷 50 週年皇后盃支架大洋舟比賽,這個比賽的意涵不僅止於選手間的划船競技,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契機,使熱愛海洋的人們聚集於此,學習南島的航海知識與技術,三位老師希望透過參與比賽,沉浸在南島文化的薰陶中,回國後為教育現場注入新養分。

均一一直支持老師跨學科學習,發展第二專長,身為數學教師的信鴻,因為熱愛海洋運動,也參與探索教育課程,此次在皇后盃支架大洋舟比賽中擔任划手,透過夏威夷的見學,思索不同文化面對教育的作法。

以下是信鴻老師的觀察:

夏威夷不只是觀光勝地,而是個充滿深厚文化特色的地方。從划船、食物、觀光區的設計、藝術、信仰到教育,每個層面都可以看見夏威夷人對自己文化充滿自信,樂於保留和分享傳統文化。

航海文化深植夏威夷人們的心中

在 Hilo Bay 一堂觀察天氣的課程,講師指導我們將天空分為三個層面,從近、中、遠去觀察天氣,分別代表著現在、之後、及未來可能面對的天氣狀況,然後注意沙灘的組成、顏色及岸上的建築物及山的形狀,透過這些觀察,對天氣有更多的掌握度,同時對海流及岸上的基準物有一定的認識,讓自己不易在航行中迷失方向,最後,透過下水前的儀式感謝大自然的力量。這些出航前的準備不只是物質上的,更多是心理層面的,若能更了解大海,就更容易與海相處,有更好的危機處理能力。

均一的探索教育課程也教觀察天象;然而,戶外活動關注的是當下的天候,搭配科技輔助觀察天氣,這樣的方式雖然精準、確實,卻往往看得不夠遠。比較兩地觀察與思考的差異,或許是因為航海需要長時間停留在海上,不是立刻就能返航,因此更需要暸解氣候,才有更充足的準備,而學校的戶外活動,可隨時因應天氣變化而有所調整。

我們在 Sand Island 划船,這裡曾經是一個很美的地方,講師分享,祖先過去騎鯊魚來到這裡,因為戰爭,政府將這裡改為停泊戰艦的港口,收容載有傳染病乘客的船隻,原本以海為家的村民被迫遷村,美麗的珊瑚礁地形因應港口的需要而被挖掉,當地為了戰爭需求及經濟發展,付出了慘痛的代價。雖然現在州政府努力恢復過去的環境,講師說:「夏威夷人不會遺忘,我們試著去紀念每一位在這裡、但被驅逐的夏威夷原住民,並且將他留下。」她的分享深深的觸動著我,看見夏威夷人們如此珍惜自己的文化,能夠記得曾經,同時看見未來。那我們用什麼方式去紀念我們的文化呢?我們又如何提醒後代過去的教訓及美好?

來到 Kamehameha Schools,是夏威夷的原住民學校,校園裡的博物館,介紹著夏威夷的歷史,學校的課程發展都以文化為出發點,他們的科學及數學課程都與文化相扣,從航海裡看天文學及物理、從傳統文化看見數學及科學,透過課程能與自己的文化脈絡相連。每位學生都能大方的展現所學,並開心的分享自己的文化,舉手投足呈現的盡是對自身文化的自信。

「教育」猶如「航海」,不能立竿見影,也無法立刻上岸,百年大業,教育為本,引領孩子走向未來的我們,不管是 10 年、20 年,都要比任何行業思考的更遠。

探索教育為南島文化啟航

「探索教育」在均一是橫跨 6 年的特色課程,讓均一的每一位學生在國高中階段,以自行車、山林與海洋運動為載體,身體力行的跳脫舒適圈,磨練內在、擁抱自然,向山海學習。

依國高中學習階段的認知結構為中心,採螺旋式的課程設計,即透過戶外運動的探索,將過去的學習經驗作為基礎向上堆疊,知識加深加廣,漸進式的活動挑戰,增進互助互信的團隊精神;將活動場域從山林、海洋擴及到部落與社區,結合南島文化、移民社會、地方產業等議題,培養學生跨領域思維,引導學生在真實世界的場域中,理解多元文化及關懷在地的態度。

11 年級水域課程的授課教師柏融,這學期邀請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的夥伴共同授課,將下水前吟唱的儀式與大洋舟的划行技巧帶入課程,讓學生從族群文化的角度理解海洋運動。另外也有 2項以南島文化為主題的延伸學習:椰子成為食器的過程及體驗夏威夷的飲食文化。

製作椰子碗,需要從剝殼開始,將椰子的內殼變成碗,取下椰肉打成椰奶,剝下的外殼曬乾後還可取火,這個過程考驗學生的意志力;夏威夷蓋飯是夏威夷傳統的食物,將食材切塊,保留食物原型,免去複雜的烹調工序,透過課程讓學生認識南島語系文化,夏威夷之旅的學習養份與經驗,藉由教學移至學生的學習歷程。

藝術潛入學習

在真實的世界裡審思自己

均一學校將人文藝術視為實驗教育的核心,中學部藝術課程透過「音舞戲美」(音樂、舞蹈、戲劇、美術)在學習的歷程中陪伴孩子探索自我,發展多元興趣,從分科基礎課程,進入進階跨科合作,以「戲劇」整合音、舞、美及文學,將階段性的學習成果透過藝術節的舞台,與全校分享。

7 年級,規劃音樂、舞蹈、戲劇與美術 4 個主題內容,培養學生的藝術內涵,試探學習特質與潛能;8 年級則以故事繪本或文學,引導學生思考及發展共同創作的藍圖。現屆 8 年級學生,入學的當下適逢台灣 Covid-19 疫情最高峰時刻,經常面臨停課的情況,因此人文藝術課程的設計捨棄跨科、跨班級合作,以班級為單位獨立發展。

文本創作帶來的深刻學習

8B 指導老師安婕茹以勵志散文《為自己出征》一書中的「歧視」篇章,陪伴學生從閱讀、理解、討論,透過團隊合作中解構、重組共同創作的文本,引導學生練習審思自己,換位思考,進而嘗試理解:別人為什麼會評論自己?若我是被評論的人,要如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,或如何改變別人對我的看法?

婕茹老師說:「同學表現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在排演的過程中,同學對劇本有疑慮時,可以和原創作者理性的溝通,找到合作及解決的方法,並且為了戲劇的完美呈現,很願意主動站出來表示『我可以多做什麼事』!合作溝通是我在帶時刻,經常面臨停課的情況,因此人文藝術課程的設計捨棄跨科、跨班級合作,以班級為單位獨立發展。

文本創作帶來的深刻學習

8B 指導老師安婕茹以勵志散文《為自己出征》一書中的「歧視」篇章,陪伴學生從閱讀、理解、討論,透過團隊合作中解構、重組共同創作的文本,引導學生練習審思自己,換位思考,進而嘗試理解:別人為什麼會評論自己?若我是被評論的人,要如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,或如何改變別人對我的看法?

婕茹老師說:「同學表現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在排演的過程中,同學對劇本有疑慮時,可以和原創作者理性的溝通,找到合作及解決的方法,並且為了戲劇的完美呈現,很願意主動站出來表示『我可以多做什麼事』!合作溝通是我在帶領這些孩子時,最期待看到的學習成果,他們做到了,這也是我最滿意的一點。」

指導老師吳彥霆分享,8A 的學生有截然不同的想法,在討論的過程,學生們發現疫情爆發 3年經驗深刻影響他們,他們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,並對於未來不抱希望,因此學生們決定以「夢想」當作此次創作主題。劇情中,一個黑色幽默的殭屍片段其實是一個提問,在疫情期間,我們的生活發生很多變化,學生將疫情比喻為喪屍毫無希望,他們把角色意象放進來,以新奇有趣的觀點呈現在戲劇裡,學生做得特別好。能跟一群夥伴一起努力的時候,他們是很有力量的。

歌唱生命的意義

中學部的音樂課以合唱為主軸,透過聲音結合影像,培養學生發展音樂創作能力,去年學校引進阿卡貝拉,讓音樂課程的教學更顯多元。有別於合唱,阿卡貝拉強調節奏與肢體,同樣挑戰團隊的和諧與默契。學生站上舞台,勇敢開口,透過音樂磨練內在勇氣與穩定性。而作為學習成果展現舞台的藝術節,選唱知名樂團Coldplay 的經典歌曲「Viva la Vida」作為終場曲目,這首西班牙歌名的意思是「生命萬歲」,也有「活在當下」的意涵,希望在Covid-19 的後疫情時期,每一個人都能夠重視當下,重新審視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。

自主學習提案計畫

走在發現自我的旅程 為每個學習階段喝采

均一透過提供國高中生不同的學習任務,培養「自主學習」必須具備的素養。國中階段的任務以達到「自我管理與正向態度」為核心,經歷探索與覺察,培養均衡的學習能力,啟發各項學習興趣;高中則透過「專題」研究,從聚焦主題到準備發表,培養自主學習的方式,將各種學習能力運用於生活。在這段歷程中,學生學習為自己選擇負責,老師作為支持與搭建學習鷹架的協助者,啟動學生樂於探索的心,發展並隨時調整良好的學習習慣、方法與策略,陪伴學生「發現自我」,是師生共同探索的旅程。

自主學習 / 專題題目:相樣生活│9 年級 柯盈希 

「自主學習」的用意是什麼?我從 7 年級第一次接觸後,到現在一直在想的事情。我認為自主學習的用意是「讓我把一件感興趣的事從 0 學到會」,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,包括自發的查資料、請教問題,享受「從不會到小有成就」的感覺。

自主學習的主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,「拍照」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,想作為專題分享的主題。我理解到拍照技巧只是配角,真正的主角是「相片帶來的感觸」。「有故事」的相片,它的靈魂在於「在不同的時光背景下,能帶給每個人不同的感觸」以及「在這個瞬間我們做著自己」。

「專題」又是什麼呢?在經歷了專題分享後,我認為它是一個「階段性的總結和分享」,我們藉由製作專題的過程,了解自己在這個主題上學習進展,並和大家分享歷程。當然,也學會了如何統整資料,如何用簡潔的話語表達真實的想法,以及如何不膽怯的站上舞台。

自主學習 /專題題目:封存美麗、延續生命│鄭立群(佛光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大一)

「自主學習」對我來說是一個新奇的概念。沒有課程內容、時間全由自己掌控,高一上學期貪玩的我差點把這門課當成了一門耍廢的課,從最初還不清楚目標時所選擇的「經濟學」、「合作社」,一直到後來逐漸發現自我的「標本製作」,轉變就在一個暑假之間。

一開始和標本的相遇,是一次協助製作大型標本的難得機會。當時的我對於標本製作一無所知,只能做最基本的協助,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才有親手接觸標本的機會。在自主學習的這段時間裡,我製作了約 6、7 個鳥類標本,有成功也有失敗。一開始總想著:只要自己動作快一些,就能夠快點完成標本作品,早點休息。但當我發現鳥皮上的破洞越來越多時,才明白何謂「欲速則不達」,於是漸漸調整心態,訓練更長時間且更穩定的專注與耐心。

成功的作品大家都欣賞得到,但失敗的作品則會被封存在工作結束的當下。標本製作失敗時,除了氣餒和生氣之外,還有深深的自責。標本並不是沒有生命的作品,而是另一個生命所留下的遺物。「標本」是延續生命的一種途徑,當製作失敗時,就等同於辜負了那個留下遺物的生命,自然就會對自己感到自責。

「自主學習」和「專題」對我而言不只是自己幫自己上課,也是一段透過自己的力量精進自己、找到自己的旅程,好像種了一顆果樹,只有種樹人才最了解屬於自己的成就感。